一間平價雜貨店找我們做設計。
董a日常
董a講堂
已複製連結
上一則
下一則

這間雜貨店大概有10間左右的分店,坪數約略落在40-60坪之間,有的在百貨商場,有的在街邊店,有的在捷運或火車站附近。

這類的店家通常的貨量大概都是上千種,各類生活雜貨都有,從廚房用品、文具、臥室用品、收納物品等等的,幾乎全部都有。概念大概是小北百貨的縮小版本(價格也不會比較高,甚至更低)。

貨架上其實就會呈現一種玲琅滿目的感覺,滿滿的都是東西,而每個物件通常都是爭奇鬥豔,無不希望消費者可以「選我!選我!」的這種感覺。

一開始我到現場其實覺得相當棘手,這很像之前我們做全家便利商店的問題:貨的顏色是無法統一的。
而這樣的店家往往都會拿無印良品來做比較,他們會希望(或是我們也希望)可以把貨的顏色統一,用一個比較有色彩系統的方式做陳列,這樣看起來的效果好,並且消費者會有品牌感。


但問題就是在於,無印良品可以這麼做,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:無印。
也就是沒有過多的色彩是他們的主軸。

但大部分坊間的品牌及商品,就是為了要能夠被選中而充滿顏色,那對於設計者來說,我們要怎麼能做色彩管理?

參考了很多不同的國外案例,大部分會抓住我們眼球的,大概就是那種每個相同色系的商品擺在一起,比如說黑色系的東西都放在一起、紅色的放在一起、綠色的放在一起,但這雜貨店的商品種類繁多、顏色繁複,這根本不可行。


而我們在思考討論的設計發想過程,找一些比較大型的雜貨商場作為對標:IKEA|無印良品|蔦屋書店,你可能會想說,欸?這差很多啊。
是啊,差很多,是量體差很多,那我們要思考的是別人在一開始,也是差不多的大小,或是他們也曾經從這個大小量體來思考,那中間一定有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。

還記得 IKEA 剛到台灣的時候,我第一次去逛,覺得這個商場也太大,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?是場景。他在裡面居然做了好幾個客廳、好幾個臥室、好幾個廚房!

無印良品,他給我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,一種生活的想像:其實我們生活可以很簡單。(但他的東西都不簡單)對我們來說,那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。

蔦屋書店進來台灣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做設計,也先拜讀了曾田宗昭的書:解密蔦屋。也去了日本代官山的那間巨大的蔦屋書店。
書裡面提到的,就是這幾個品牌在做的事:生活提案體驗。

IKEA告訴你,你可以這麼生活,你可以透過買我的東西,獲得新的生活體驗,我依稀還記得在IKEA的書裡面有寫者廣告詞:獲得更多生活靈感!
無印良品也是相同告訴你,你可以在我們這邊獲得一種生活態度,也就是一種生活不同的體驗。
——
回到這個雜貨品牌。
與其我們無法整理視覺,那我們可不可以給他們更多不同的生活體驗?
大家來到雜貨店,你到底想要獲得什麼?其實你要獲得的是:一種新的生活場景。
水管不通?買這個就通了,你就不再受到困擾。
客廳太暗?買這個燈又有氣氛又亮,你在這邊閱讀體驗更棒了。
桌面太亂?買這個收納小物,你東西整齊有序,在書桌上的體驗也更好了。
這其實就是我們在行銷上常常會說的一個例子:人們要的不是一個鑽頭,而是牆上的一個洞。

那剛剛提到貨架很亂,顏色很多怎麼辦?那就不要辦。
我們換個方式,把某些生活的場景延伸到店裡,比如說浴室的場景、書桌的場景、客廳的場景,這些場景擺上所有你的商品,告訴消費者你可以幫他解決什麼問題,可以讓他們獲得什麼改變,並且享受這個生活,可能做個洗手台上面放了很多瓶瓶罐罐,告訴消費者你家的洗手台也可以這麼方便、這麼美;在書桌上面也可以放上你的這些文具,讓消費者知道這有多美多方便。


當消費者可以融入你給予的場景,他心裡想的:我也可以獲得這麼美好的生活。

這樣的場景設計,也就是給消費者真正想要的:生活提案體驗。

繼續閱讀
SHARE:
已複製連結
上一則
創業初期的選擇
下一則
【點菜的思考】
更多推薦
原來閱讀是這樣
董a影片
這些箴言形塑了我工作的樣貌
董a說書董a講堂
黃金團隊靠緣分,還是靠精準的眼光?
董a影片
為每個業主打造專屬溝通模式
董a影片
AI時代來臨
董a日常董a影片
網紅店的真實價值
董a講堂
【設計是不斷溝通的過程】
董a日常董a講堂
離職為什麼會尷尬?
董a影片
回首頁